全国客服热线 : 0571-8717-8428
|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
×

新闻中心

NEWS
行业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理念引领实干 “浙”里山水更美

2020-08-12

夏日的浙江省湖州安吉县余村,入目皆是美景。茫茫竹海掩映着村舍,清水潺潺涓涓,幽美而恬静。从“脏乱差”到“绿富美”,安吉余村的蝶变只是浙江大地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生动缩影。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这次故地重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践行“两山”理念的莫大肯定和再次激励。

“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功承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生态省建设试点首个通过国家验收,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8年持续提升……15年来,浙江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以自身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立足点,紧紧扭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传递生态文明理念三个关键,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浙江是典型的水乡,省以江名,伴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此,治污必先治水。

作为治水的主力军,浙江生态环境部门从部门职责出发,牢牢锚定治污水,紧紧抓住污水“零直排”这一关键,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力求实现全省工业园区污水截污纳管、统一收集、达标排放,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位于金华义乌市苏溪镇的浙江思源丝网印刷小微产业园区便是浙江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走进浙江思源丝网印刷小微产业园区,一根根穿梭在园区上空的污水管道相当醒目。“一楼车间的工业废水管网全部采用明沟套明管形式,长165米;二楼及以上车间的工业废水管网采用架空管网形式,长228米。”据园区负责人介绍,通过这样的废水管网,废水走向一目了然,管网问题发现得快,原因找得也准,有助于及时维修解决。

“再加上为避免污染物随雨水直排的初期雨水回收系统,思源丝网印刷小微产业园从过去的污水排放‘大户’变成了现在的污水‘零直排’。”园区负责人说。

如今,包括思源丝网印刷小微产业园区在内,浙江已累计完成300余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有效推动了打好碧水保卫战,促进了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除了打好碧水保卫战,浙江生态环境部门还会同发改、公安、建设等部门,深入开展能源结构、机动车污染、工业污染、产业结构和布局等七大专项整治,打好蓝天保卫战;有序实施固体废物全过程和闭环化管理,打好清废攻坚战;全面推进土壤污染详查、管理台账建立、治理修复等,打好净土攻坚战。

“通过打好治气治水治土治废4个硬仗,浙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向好。”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说。

截至今年6月,浙江地表水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91%,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4%,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已建成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960多万吨/年,实现危废持证经营单位危废利用处置无害化率100%,完成60多个重点污染地块修复,并积极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服务与监管齐头并进

“如今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跑镇街、跑窗口,也不用四处寻找中介代办了。”在网上收到电子审批意见函的杭州青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云仙开心地说,以前环评审批就是一场大考验,需要拿很多材料过去审核,一个项目跑下来起码得近30天。

从“费时费力”到“省时省力”,改变源自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萧山分局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推动环评审批模式创新。近年来,萧山在环评审批领域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梳理精简了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实施了一窗受理、受办分离,并结合政府数字化转型,开发上线智慧环评审批系统,将环保审批端口前移,把前期预审服务和正式审批两个阶段全流程搬到网上,为群众和企业办事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实现全过程监管。

“现在,不仅环评编制时间和资费压缩一半,环评审批也提速150%。”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萧山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精简程序事项,上线网上平台,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萧山分局的创新探索,是浙江生态环境部门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为助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浙江生态环境部门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化转型为撬动,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在“放管服”改革、监管手段迭代创新和政策导向等方面,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如今,在“放管服”改革方面,浙江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环保办事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全省医疗机构辐射安全许可和放射诊疗许可“一次申请,两证同发”以及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和省级特色小镇“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全覆盖,做到了全面实行环评审批环节代办服务,改革区域环评编制时间平均缩减65%、编制费用平均降低55%。

此外,在监管手段迭代创新方面,浙江率先开发浙江环境地图,建设应用浙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在一半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在政策导向方面,持续探索深化政绩考评、生态补偿、主体责任落实、排污权交易等配套政策,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与公检法机关联络机构全覆盖,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并联合省检察院成立全国首家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

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共建共享氛围浓郁

“毛竹的用处很大,它不仅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还能做成各种产品,所以竹园是我家的‘绿色银行’。”“我家不远的古井因为污染在伤心地呻吟,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我们怎能肆无忌惮地摧残它?请大家别再让井水变脏了!”……这些文字,来自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中心小学的校报《绿色明天》。从泛黄的纸页到新鲜的油墨,无不记录着那一抹一脉相承的“绿色”。

1997年6月5日,《绿色明天》创办。时隔一年后,乡土教材《生态建设读本》出版,将绿色教育融合渗透于各学科之中。1999年10月,“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实验课题荣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如今,“绿色餐厅”“绿色车队”“绿色教室”“绿色少年”“绿色微课”,满眼的“绿色”,让夏履镇中心小学成为了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绿色学校的典型代表之一。

如今在浙江,生态环境部门每年都会评选一批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每两年还会会同教育部门评选一批省市绿色学校,依托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绿色学校的平台,将生态文明意识融入公众的日常生产生活。

除此之外,浙江生态环境部门还大力推进环保设施公众开放,要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绿色学校,以及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4类设施全面实行公众开放,通过组织公众“线上+线下”参观的形式,进一步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截至目前,浙江生态环境部门已评选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10家、省级绿色学校1822家,推进200多家单位环保设施定期对公众开放,累计开放次数达2000余次,“线上+线下”参观人数已超10万人。

随着“绿色”种子的播撒,“浙江生态日”“浙江生态音乐节”“浙江生态运动会”“自然笔记大赛”等一大批主题文化品牌不断涌现,成立环保联合会、实施有奖举报、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等一系列公众参与举措持续推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共建共享美丽浙江的氛围更加浓厚。浙江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全国最多的地区。

“下一步,浙江生态环境部门将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描绘新时期浙江生态环保工作的壮丽画卷,不断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方敏说。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