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服热线 : 0571-8717-8428
|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
×

新闻中心

NEWS
行业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安徽省认真践行“两山”理念 生态保护补偿成效不断显现

2020-08-17

  安徽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面总结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做深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2012年,财政部、原环保部正式实施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成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由安徽、浙江两省共同设立补偿资金,根据跨省断面水质情况确定补偿责任主体。试点8年来,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治理累计完成投资逾150多亿元,黄山市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实施了农村面源污染、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环保能力建设等5类366个重点项目,新安江街口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补偿考核要求,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同时,千岛湖湖体水质与上游来水同步改善,营养状态指数逐步下降。绿色产业长足发展,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和9.3%,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局面。

  做细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是安徽省继新安江流域后建立的首个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制度,以淠河总干渠罗管闸为跨界考核断面,以断面监测水质情况确定流域上下游补偿责任主体,每年设立补偿资金2.12亿元,专项用于涵养水源、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方面支出。大别山生态补偿制度启动实施以来,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保持稳定并有所降低。补偿资金累计达12.36亿元,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308个项目,172个项目建成已投入运营。通过各类资金投入和生态补偿项目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极大地调动了老区人民治水管水的积极性,真切实践了绿色发展道路。

  做实全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2018年起,安徽省建立以市级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覆盖了安徽省长江、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重要湖泊等85个水域,121个断面。其中市级补偿实行“双向补偿”,当断面水质超标时,责任市将支付污染赔付金;当断面水质优于目标水质一个类别以上时,责任市将获得生态补偿金。2019年全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资金实际支付污染赔付金8950万元,生态补偿金28675万元。从补偿资金趋势上看,污染赔付金逐月减少,生态补偿金逐月增加。目前,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已向市级全面拓展,全省16个市均建立了市级跨县(市、区)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横跨3市的沱湖流域生态补偿开始实施。通过实施地表水断面补偿,全省断面水质总体改善效果明显,同时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做优皖苏滁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按照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要求,2018年底皖、苏两省政府就实施滁河流域生态补偿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协议。滁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以“权责对等,双向补偿;协同保护,联防联治;多元合作,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根据国家确定的水质目标和补偿标准,实施“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受益”的双向补偿。目前,滁河流域生态补偿已正式实施,根据水质监测情况,2019年度断面水质为Ⅲ类水,满足补偿考核要求,江苏省拨付安徽省补偿资金2000万元,安徽省财政拨付滁州市滁河生态补偿资金3000万元。

  探索生态综合补偿 共建共享青山绿水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因“适居潜岳之西”而得名。全县总面积2372平方公里,人口41.36万,境内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有鹞落坪、古井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淮流域皖河、淠河等水系重要发源地,定位为大别山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岳西县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生态环境比较优势,科学审视自身发展路径,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县内外、上下游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补偿两手硬、齐步走的岳西路径。

  打好“一套拳”,推动“沉淀的资源”转为“活的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首个全部在农民集体山场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考虑到保护区的发展限制和当地群众为保护区建设管理做出的牺牲与贡献,岳西县出台《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种用途林差异化生态补偿的实施意见》,每年补助保护区特种用途林生态补偿60万元,2016年增加至80万元。同时,自2014年起,岳西县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支持古井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岳西县制定《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补助资金使用绩效考评细则》,自2017年起,每年设立100万元县级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对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涉及的2个乡镇进行奖补。2017至2019年,该县毛尖山、石关两乡镇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180万元。建立县内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2019年6月起,岳西在全省率先建立县域内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出台《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试行办法》,在全县24个乡镇主要河流出境处设立水质监测断面,依据每月监测结果,结合水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对各乡镇奖励资金或赔付资金进行核算并兑现。

  算好“一本账”,推动“政策之机”转为“发展之窗”。紧盯“青山”,2003年起,岳西县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落实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和省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重点用于国家级、省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2019年,全县国家公益林100.07万亩、省级公益林38.4万亩、公益林护林员274名,获得中央及省级转移支付2138.16万元,其中支付林权所有人1905.78万元,支付护林员工资197.28万元。紧盯“绿水”,对标《安徽省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2014至2019年,岳西获得大别山区(淠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4200万元,专项用于淠河上游支流流域治理和保护项目46个;对标《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安庆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在岳西县姚河乡姚河村象形组拦河堰处设置一跨市界监测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优于目标水质(Ⅲ类标准),2019年1至12月,该县获得生态补偿资金870万元,其中安徽省财政支付100万元、六安市支付500万元、安庆市奖励270万元。

  贯通“一条路”,推动“孤舟自横”转为“万千林木”。拓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岳西以生态保护和治理为核心,积极探索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渠道,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与玉禾田环境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签约岳西县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基准年服务费6210.97万元,开展街道清扫保洁、河道保洁、公厕管护、城乡垃圾收运等项目,实现县域内垃圾清扫、收集、转运、终端处理全覆盖。拓宽生态产业市场化融资。采取市场化融资手段,支持发展林药、林养、林茶等生态经济,2019年,岳西县林业融资5.03亿元,县内涉林企业在县内8家银行累计融资2.23亿元。PPP项目合作公司玉禾田集团上市首发过会,成为该县第一家上市企业。

  探索“一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为“保护胜势”。坚持生态立县,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多规合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3条控制线。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落户项目设置“绿色门槛”,对生态环保不达标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同步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行“两长制”,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制”、“河长制”责任体系,推动“山上的问题山下治、水中的问题岸上治”。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立县级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开展重拳治矿、重拳治违、重力治水、重力治污、重力治药“五治行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优,出境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标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保持全省前列。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徽生态环境